强党性 转作风 促发展 | 全链条培育、全方位提能,江岸雁阵齐飞共争先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大江金岸”开设“强党性 转作风 促发展”专栏,展现全区上下开展学习教育的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头雁效应”则是推动基层发展的关键动力。如何选优配强社区“头雁”,为2026年社区班子换届储备过硬力量,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江岸区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实施“头雁”领航行动,创新公开选拔、名师帮带、能上能下机制,全链条培育、全方位激发社区“头雁”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公开选拔,全链条培育

今年3月,2025年第一期社区党组织书记成长营——“红色头雁”后备干部技能大比拼活动火热开展。40余名“红色头雁”后备干部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激烈又精彩的较量。

专业知识比拼环节

大家“硬碰硬”,比拼的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情景模拟环节

“实打实”还原社区治理中的各类难题,考验的是临场应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领题攻坚环节

“面对面”探讨社区发展的瓶颈与突破方向,展现的是担当作为的决心。

这场活动,正是为打破地域限制、让优秀社区人才脱颖而出,探索全区公开选拔机制的生动写照。

为了让更多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红色头雁”后备干部崭露头角,创新推出全区公开选拔机制。

当新成立社区需要领头人、原社区书记退休等出现岗位空缺时,便由区级统筹组织选拔工作。

各街道根据后备干部的成熟程度推荐人选,通过业务知识测试、综合能力评估、应急处突考验等多维度考核,层层筛选,把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出来。

公开选拔已开展6场次,数百人次后备干部参与其中。

为了强化源头储备,建立“红色头雁”后备干部库,每个社区储备1-2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坚持“区街两级同步培养、一人一策精准指导、入库出库动态管理”,全区储备的“红色头雁”后备干部150人,平均年龄38.07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0%,确保选拔有梯队、使用有空间。

对公开选拔出的“红色头雁”后备干部,作为岗位空缺社区书记意向人选,将开展“四个一”适岗考察,即开展工作实绩考察、到市级名书记工作室进行跟班锻炼、到拟任社区进行试岗锻炼、领办基层治理重点项目。待适岗考察合格后,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为社区书记。

截至目前,全区已公开选拔优秀年轻社区书记十多人,为社区书记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名师帮带,全方位提能

“社区智慧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用科技手段解决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6月13日,王波市级名书记工作室里热闹非凡,百步亭花园社区悦秀苑党总支书记田欢分享着赴杭州学习的心得体会。

她将前沿的社区智慧化转型理念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娓娓道来科技如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破解治理难题。

现场,市级社区名书记王波、施敏不时结合自身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进行点评指导。21位年轻社区书记凝神倾听,把那些能落地、可操作的理念与方法一一收入囊中。

这一幕,正是为让“头雁效应”化作“群雁齐飞”的动能,精心举办的“年轻社区书记谈转型”系列活动中的生动场景。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有经验、有见识的“头雁”把智慧与经验传递出去,又让年轻的“群雁”在交流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社区智慧化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江岸区精心编织年轻书记成长网络,以“导师帮带制”为纽带,构建起“老带新、名带青”的梯次培养体系,让优秀基因持续传承、治理智慧不断涌流。

升级“孵化器”,让经验变“教材”,对王波、施敏等5个市、区级名书记工作室进行提档升级,配套打造名书记工作法、智囊团、特色课、优品牌,形成“需求分析-课程开发-培训赋能”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依托名书记工作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沙龙研讨、思维碰撞、项目策划等活动,让社区“大学”里育出领航头雁。

打造“练兵场”,让成长有“路径”,定期举办名书记成长营,推行以“一次专题辅导、一个成长计划、一次现场问诊、一个实践项目、一场书记沙龙”为主要内容的“成长套餐”,实现“小班化”教、“零距离”学、“实践式”做,累计举办名书记成长营活动7场次,培训实训年轻社区书记100余人次。

系紧“强纽带”,让帮带见“实效”,建立名书记“1+10”传帮带机制,组织每位名书记结对帮带10位年轻社区书记,坚持“上门问诊制”与“集中会诊制”相结合,强化对年轻书记的“陪伴式”赋能,通过思想上“领”、经验上“传”、工作上“带”、难题上“帮”,推动年轻社区书记能力素质整体提升。

能上能下,实干有舞台

二七街道操场社区门前,一条陪伴居民19年的老路,曾是街坊们心中的“堵点”——近年每逢大雨,路面便泥泞不堪,积水成潭。小区外围的破损更是让居住体验大打折扣,居民的眉头总因出行难题而紧锁。

面对这份“民生考卷”,社区党委书记韩晶第一时间牵起社区、物业、业委会的手,三方联动踏泥踩水实地踏勘,敞开门户邀请社区“居民专家”共商对策,让居民的智慧从“坊间议论”变成“破题良策”。

最终,在“三方联动”会上,“引入社会资本共建共赢”的方案一锤定音:外围空地变身规范停车场,第三方资金全程负责维修、管理与运营,既解了修路燃眉之急,又铺就了长效管理之路。

居民脚下的路通了,心里的结也解开了,舒心的笑容里,藏着对实干者的最高认可。

这条路的蜕变,正是为社区书记搭建“能上能下、实干有舞台”成长生态的生动注脚。

为了推动社区书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江岸区拓宽社区书记成长空间,拓展优秀社区书记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渠道,用好面向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定向考录街道公务员、社区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等政策资源,打通社区书记职业成长链条。

明确社区书记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硬杠杠”,为社区书记划定红线、立好规矩,让社区书记“下”之有据、“下”得安心。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巩固拓展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工作成果,让社区书记轻装上阵干事业。

近年来,江岸区先后有10名社区书记荣获全省、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