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之最的“巨型圆”,就在……

长江边,二七长江大桥汉口岸一侧,从空中俯瞰,地下有一座直径达188米的“巨型圆”,这便是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地标建筑周大福金融中心未来的超大“地下空间”。

目前,作为全国首个超大型圆环支撑体系的地下空间结构,周大福金融中心地下深基坑已挖到第五层,正继续向地下推进,有望于今年完成全部向下开挖工作,为这座滨江地标建筑的全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站在“巨型圆”的安全围栏边俯瞰其中,一辆辆黄色的挖机好像玩具小车一样,人却见不到几个。

“现场设备比人多,是因为正在进行第五层土方的开挖,主要是挖土和出土。”中冶武勘项目总工韩华介绍,“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人员,每天24小时紧盯基坑的监测点、风险点,一刻都不能松懈!”

总面积5.23万平方米、周长938米,开挖深度达30米,相当于十一层楼的高度。作为全国单体投资最大的深基坑项目,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地下空间创下四个“全国之最”,即临江同类型超深基坑直径最大达到188米;同条件深基坑施工桩基虚孔最深达到30多米;同类型基坑支护体系同步施工最快;同时间外运土方体量最大达到150万立方米。

同时,该深基坑位置特殊,距长江仅300多米,且四周均有地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一侧为正在建设的二七过江通道,两侧靠近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地下环路,另一侧则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最近距离仅1.6米。被四个地下基础设施项目“围合”,整个地下的结构支撑难度加倍。

“四周都是地下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我们的深基坑要在周围‘空心’的情况下自己独立找支撑,利用平衡受力,稳住整个建筑的承重。”韩华说。

为此,项目部用智慧赋能安全生产。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利用BIM技术开展与实践相关的安全分析,并通过智慧工地系统,让工地全覆盖摄像头、AI危险识别探头、塔吊吊钩可视化、环境监测系统、大型机械关键部位监测体系、工管通App等各项新应用实时反馈大数据,实现超前防范。

在项目开挖“巨型圆”之前,做了两层结构。一个是结构基础,即建筑的“马步”,以不超过0.5%的垂直精度,将4000根桩打入地下60米深处,入岩层10米,以笔直“立正”的状态稳住脚底板;一个是基坑围护结构,桩基完成后,五层围护结构撑起“巨型圆”的四周,令深基坑开挖时不会产生塌陷。

首先,采用1.2米厚嵌岩地下连续墙作为周边临时围护体,地下连续墙仅作为基坑开挖阶段的挡土止水围护体,地墙两侧设置超深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槽壁加固,基坑竖向均设置5道水平钢筋混凝土圆环支撑。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第五层的开挖,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巨型圆”内部是开挖后的沙子,四周的圆环混凝土支撑,一方面在深基坑开挖时承担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则用于施工时的车道、人行道。韩华说,每一层开挖时,均采用分区分块均衡开挖、对称开挖形式,尽量令受力平衡,减少基坑的变形。

“从目前的监测情况来看,基本上在可控范围之内。进入汛期之后,将加密监测频率和对地下水的管理,以安全为首要前提完成施工。”中冶武勘项目经理常永兴介绍。

武汉周大福金融中心是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二七片的地标建筑。

项目位于二七长江大桥以南及长江二桥以北之间,西至解放大道,东至规划中山大道,南至二七路,北至二七北路,主要包括一栋地标性475米主塔楼、两栋近200米的住宅楼及部分商业裙楼。项目设置五层地下室,地下室与周边环路或邻近地块地下空间相互连通。

建设过程中,项目紧紧围绕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目标,将总体布局模块化、责任区域定置化、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作业行为规范化、施工环境整洁化管控思路贯穿全过程,连续多次获评“武汉市十佳文明工地”。

作为新世界中国在全国布局的第三座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将结合艺术、人文、自然元素,创华中双首层地标综合体,运用立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打造成为国际性地标及城市名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