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开课,劳动教育融入江岸校园

“你看这小苗根要多培些土,不然不好活!”“我记得微课里说浇完水还要轻轻压实土壤呢!”10月25日,江岸区长春街小学的500多名学生来到位于东西湖区的实践基地,在农业专家的带领下认识农作物,亲手翻土、除草、幼苗移栽、种子分类……孩子们终于将校内习得的“理论知识”用到了田垄间,劳动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在田间地头种植、养护蔬菜水果,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年秋季开学,江岸区教育局紧扣《武汉市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体系》要求,组织沈阳路小学丁好、长春街小学程慧俊等科学课骨干教师精心制作了18节农作物微课向全区40余所小学推广,指导学生在学习农业知识前,先通过微课掌握植物生长特性和种植方法。在劳动实践中,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动手实操。返校后,再通过完善劳动手册、分享感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认知收获,让快乐的种植体验变成融合科学探究与责任教育的“深度课程”。

“以前觉得种菜就是‘挖个坑埋点土’,现在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参与研学活动的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移栽图鉴”兴奋地说。这次长春街小学的“孩子剧团・爱耕耘”主题研学,正是围绕微课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了“前置学习——实践操作——成果升华”的完整链条。

走出研学基地,江岸区各校更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让孩子们随时随地能“动手实践”。截至目前,全区40余所小学开辟校内种植园达4000多平方米,1000多个班级常年开展室内水培种植,江岸区通过推行“一校一案”,指导各校建好班级小阵地、年级小园地、校园小场地,把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请进课堂,打造“植物朋友进课堂、沃野寻踪亲农耕、我和绿色同成长”的特色实践体系。

在黄陂路小学的“小花农”基地,学生们遵循“社团组建——专家指导——持续管护——成果辨识”的“三阶段”模式,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全程记录植物生长。三眼桥小学的“善能童行圃”实行“一班一植物田”,孩子们在协作浇水、施肥中,既学会了农作物知识,更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育才行知小学的“植园·家”项目以学校“空中生态园”为圆心,辐射后湖片区的十余处园圃,带领学生系统学习植物知识、中医药知识、菜系文化,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劳动实践场所。“以前分不清小麦和韭菜,现在校园里种的18种作物我都能叫出名字!”堤角小学学生王宇轩的话,道出了江岸区“大地课堂——田野里的成长密码”课程的实效。

育才家园小学的“趣植园”里,胡萝卜、莴苣幼苗长势喜人,各班“护绿小分队”轮流管护,学生们还会写下观察日记,将劳动与写作、科学知识结合。育才实验小学的“慧植天地”更是以“五育融合”为核心,通过四季课题研究、智能农场升级、跨校联盟共建,让劳动教育与科技、艺术碰撞出别样火花,成为“双减”背景下实践育人的典范。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们在泥土里学会担当,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与困难的品质,在汗水中收获成长。”区教育局劳动教育项目负责人表示。

从“带着课程去研学”的项目化探索,到“把课堂搬进田野”的常态化实践,江岸区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劳动育人新样态,持续深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让劳动教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从“有”向“优”升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