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不忘时三伏入夏季
今天,入伏
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
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时人体阳气最盛
趁“热”调养
可做到以热逼寒治疗冬病
大江金岸联合武汉市第八医院
为大家带来三伏天养生指南
一起抓住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吧
预约挂号
中医科(治未病门诊免挂号费)
敷贴时间
初伏:7月20(周日)—7月29日(周二)
中伏:7月30日(周三)—8月8日(周五)
末伏:8月9日(周六)—8月18日(周一)
伏后加强:8月19日(周二)—8月31日(周日)
咨询电话
027-82730039
初伏 :防暑祛湿是根基
重点任务:初伏阶段梅雨方停,暑热初起,湿热交加。首要任务是清热解暑、健脾祛湿,为“冬病夏治”打好基础,避免暑湿困脾。
核心目标:保护脾胃功能,防止暑湿入侵。
中伏:驱寒排毒正当时
重点任务:中伏将迎来三伏天最炎热潮湿的时段,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驱邪外出的通路大开。正是温阳散寒、疏通经络、排出体内陈年寒湿邪气的绝佳窗口期!是“冬病夏治”的主力阶段。
核心目标:利用旺盛阳气,深度调理寒性体质和宿疾。
末伏 :温阳固本迎秋凉
重点任务:末伏阶段暑热未消,但秋意渐近。养生需兼顾清热祛湿与温补阳气,重在巩固前期的调理成果,补充消耗的阳气,为秋冬储备能量,防止病邪卷土重来。
核心目标:固护正气,防止秋后算账(旧病复发)。
高温天身体代谢蹭蹭涨
顺势调整饮食、运动、养生
瘦更快!
原则
清补为主,健脾祛湿,温阳散寒。
推荐
■ 清热解暑利湿:绿豆汤、荷叶粥、冬瓜、苦瓜、丝瓜、薏米、赤小豆、莲子。
■ 健脾益气养阴:山药、莲藕、百合、银耳、鸭肉、瘦猪肉、鸡蛋、酸奶。
■ 温阳散寒(尤其适合阳虚寒湿者):生姜(晨起含姜片或喝姜枣茶)、羊肉(适量,如清炖)、鸡肉、洋葱、紫苏、花椒(做菜少量调味)。
■ 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茶水、酸梅汤、柠檬水亦可。
避免
过度贪凉(冰镇饮料、冰淇淋过量),油腻辛辣,过甜食物。
原则
少动多静,选择低强度、温和、不出大汗的方式,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
推荐
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站桩、室内游泳(注意水质卫生)。
避免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切忌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对着空调猛吹!待汗自然收干,心率平稳后再沐浴(温水为宜)。
三伏贴(三伏灸)
■ 原理: 在特定穴位贴敷辛温走窜的药物,借助三伏天旺盛的阳气,将药力深入脏腑经络,温经散寒,调节免疫。
■ 适用: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鼻炎、反复感冒)、消化系统虚寒证(腹痛腹泻)、风湿骨病(老寒腿、关节痛)、宫寒痛经、体虚易感等。
■ 时间:通常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或在三伏期间根据医生建议贴敷数次。务必在正规医院由专业中医师操作!
艾灸
■ 原理:纯阳之火温通经络,驱散寒湿,扶助正气。
■ 常用穴位: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等(需辨证选穴)。
■ 方式:可到专业机构进行,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温和施灸(注意防上火防烫伤)。
■ 适用:与三伏贴适用人群类似,尤其适合明显阳虚寒盛、腰腹冷痛者。
晒背(天灸)
■ 原理:晒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人体阳经之海),直接吸收自然界阳气。
■ 方法:选择早上8-9点或下午5-6点阳光温和时段,裸露背部(或穿薄衣),背对太阳,晒15-30分钟(根据个人耐受度调整)。头部务必遮阳!备好温水及时补充。
■ 适用: 体质虚寒、手足不温、情绪低落、慢性疲劳者。阴虚火旺、紫外线过敏、高血压等人群慎用或禁用。
*温馨提示:计划进行三伏贴或艾灸的朋友,建议提前咨询正规医疗机构,了解自身是否适合及具体安排哦!
过度贪凉
狂灌冰饮、猛吃冷食、空调温度过低、冷风直吹、冷水冲澡、游泳后不及时保暖。
大汗淋漓与不及时处理
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或吹冷风、出汗后不及时更换湿衣。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烧烤:加重脾胃负担,内生湿热。
过度进补滋腻之品:三伏宜“清补”,盲目大补易上火、生痰湿。
忽视情绪调节
“暑易伤心”,情绪激动更耗心神,诱发血压等问题。需静心养神。
盲目进行“冬病夏治”
自行购买三伏贴乱贴:三伏贴需专业辨证,穴位、药物、时长都有讲究。禁忌人群(如孕妇、发热、皮肤严重过敏、阴虚火旺者)不可贴敷。
不顾体质强行艾灸、晒背:实热、阴虚火旺者做这些如同“火上浇油”。
抓住这宝贵的30天
顺应天时,科学养生
让体内积攒的寒湿无处遁形!
无论是预约一次专业的三伏贴
还是清晨给自己一杯暖暖的姜枣茶
亦或是傍晚悠闲的散步
都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这个夏天,养好阳气
冬天才能少生病、更舒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