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黄浦大街立交桥下驿站便利上下学

城市里

不乏立交桥、高架桥等桥梁

如何开发利用桥下空间

更好地造福于民

是检验城市工作精细化

人性化程度的一项指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城市更新中

一些地方将桥下空间

打造成为运动场地、护学驿站

休闲公园等

有效地满足了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日

人民日报记者来到江岸实地探访

看桥下空间怎样进行更新与改造

带来便利与欢笑

长春街小学门口,家长们正在接孩子放学。不远处,江女士把车开到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的护学驿站,很快找到了停车位。

“以前这个时段,周边没地方停车,只能停到远一些的商场或者江边。要是赶上下雨,走这么一段路,大人、孩子的衣服鞋袜都得弄湿了。”江女士说,近来得益于桥下空间改造,停车位增加不少,早晚高峰时,接孩子的家长还能免费停车。

除了长春街小学,这一市中心路段还有多所中小学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等。“过去,早晚高峰时段,接送学生的车辆常造成拥堵和安全隐患。”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交管大队副大队长陈文春介绍,为解决这一痛点,交管、城管等部门广泛听取周边居民意见,对该路段展开了全方位改造。

武汉有数百座城市桥隧,改造工程因此将目光投向了桥下空间。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市政处副处长陈健表示,去年以来,武汉启动了桥下空间改造利用工作,聚焦场地空置、环境脏乱、设施陈旧等问题,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增添景观功能、实用功能。

去年底,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空间改造利用一期项目开建。“我们打造护学驿站,整合零散地块,增加了140多个车位。上下学时段,家长可以免费停车1小时。”建设方武汉城投城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熊华飞介绍,驿站还设置了座椅、图书角等,服务家长和学生,停车场也向社会车辆错峰开放,以缓解周边的停车难问题。

前不久,二期项目开放。“二期更注重市民的休闲文化需求,引进了咖啡、文创、市集、音乐等业态,让闲置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熊华飞说。

到今年底,武汉市预计将完成14处桥下空间试点改造,重点拓展公共服务类、休闲游憩类新空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增色添彩。

编辑手记

微改造也能惠民生

张伟昊

桥下空间,正变得不容小觑。在一些城市,立交桥、高架桥下的边角料地带,被改造为运动场地、护学驿站、休闲公园等,增添功能,惠及民生。这体现的,是城市工作的人文关怀与公共服务的细腻笔触。

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城市空间愈显寸土寸金。将目光投向桥下,盘活昔日“被遗忘的角落”,正是化零为整、集腋成裘的妙招。既能缓解公共资源紧张,又能凭市场化机制获得收益,更能服务群众生活,增进社会活力与和谐,这样的微改造“四两拨千斤”,可资效仿和推广。

时代向前,变化的是城市面貌,不变的是为民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了解城市与自身的需要,能够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工作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桥下空间的改造更新经验,值得举一反三,类推到废旧厂房、闲置楼顶、零散地块等空间,以及城市工作的其他方面。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够把民生事办得更好,在人民城市里架起一座座“连心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