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附近”是由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在自己周围大约500米范围内主动与周遭环境和人群建立积极互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
这种做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增强归属感并提升生活质量
在江岸有各具特色的社区共享空间,成为人们见面、相聚、找回“附近”的桥梁。
今天,跟随@大江金岸 一起在附近的社区空间溜达一圈,从家门口出发再次爱上生活!
把美术馆搬进社区,不出远门便能欣赏到名家作品,位于大智街道的先锋社区美术馆成为社区居民们汲取“精神食粮”的场所。
居民们走出家门,在这里以一种自然、开放的心态参与生活,感受治愈与惊喜。
置身于先锋社区美术馆,画作、书法等艺术作品,在一片纯白世界中铺展开来。
不同于一般美术馆的正式,它逛起来更像“家”,温馨自在。
附近居民隔三差五会来这里转转,“看着这些艺术作品,心里特别敞亮。”
作为湖北首个社区美术馆,先锋社区美术馆不定期与武汉美术馆联动,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被输送到社区。
除了办展,这里还是中小学生参加校外美育课程的阵地。
先锋社区美术馆成为居民生活中一个特别实在的场景,亲民又接地气,让人们逛美术馆就像回家一样自然。
同样位于社区里的先锋社区科技馆,有“VR安全”互动、“交通安全驾驶”场景、“模拟灭火”“天文地理展示”等智能互动好去处。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满满科技感。
先锋社区的美术馆与科技馆,为居民营造出一个多彩的附近空间,从中发现更多“附近”的美好和治愈。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需要他人,也需要“附近”。
百步亭社区的老年大学,成为附近老年人们找回“附近”的重要场所。
越来越多的“银发族”爱上校园生活。
每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几乎每间教室座无虚席。
老人们聚精会神地上课,他们或挥毫泼墨、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
这里面积约有2000平米,共19间教室,总共开设了9大种类52门课程113个班级,包括时政课、文史课、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书法、中医养生等。
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有的授课老师同时也在武汉某高校任教。
丰富的课程、优质的师资力量......靠着口口相传,百步亭老年大学的名声响亮起来,在校学员人数全年超过6000人次。有些年轻人也会慕名而来,“老年大学更具性价比。”
还有许多学员回苑区争当文艺先锋、书画先生、文明实践践行者,各苑区演出活动都有学员的身影,真正将老年大学教学融入社区治理。
“退休后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来到这里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精彩。”陈奶奶的话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
老人们在这里找到自我价值,或许,生活的意义就是当下,就在“附近”。
新村街道盛锦社区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附近”的重建。
在盛锦社区,一片“空中绿洲”在屋顶绽放,成了居民们的“心灵花园”。
这里原本是位于小区的养老中心楼顶平台,曾长期空置。
后经社区与居民们共同商议,决定将这里打造成“空中花园”,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空中花园”还多了重“一米菜园”的身份。
居民和社区志愿者当起“农夫”,在花园里打造出鱼菜共生栽培区域,种上应季的蔬菜,还搭配有绿萝和爬藤类植物。
最热闹要数收获的时候,社区会将蔬菜分给居民,“以前住对门都不认识,现在因为种菜,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张阿姨笑着说。
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居民们身上多了与自然连接的能力,也收获了邻里情。
在这个温暖、多彩的场景中,他们内心的爱和喜悦都自然生发出来。
人需要活在人群中,这是刻在我们DNA深处的自然属性。发达的网络并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的互动。
而江岸的这些社区特色空间,就像是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为居民们提供着寻回生活“附近”的场所。
居民们走出房间,去观察、去关心、去释放善意,与身边的陌生人产生连接,美好生活在江岸悄然发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