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糊汤粉、面窝、蛋酒、豆皮......这些美味,不仅是武汉人的共同记忆,也吸引了大批“特种兵”打卡。
随着品鉴官增多,不少人发现“香肠—腊肠”“法棍—油条”“咖啡—豆浆”等美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就在江岸来一圈味蕾旅行,解锁那些美食“白月光”。
烤的热乎乎的香肠夹进面包,便诞生了风靡全球的热狗。
而在江岸,风干腌制的腊肠配上软香的白米饭是打开年味的关键。
一到岁末年初,江岸的街头就呈现出限定街景,树杈、阳台、晾衣绳长满了红艳艳的腊肠。吃货们在心底暗暗祈祷,“赶紧快进到过年吧!我要蒸一截香肠拿着啃……”
天声街是江岸年味代表地之一。这条246米的老街,汇集了十余家腊肉铺子,从广式甜口到麻辣咸香,总有一家的腊肠能馋得你口齿生津。
张阿姨是附近的居民,她介绍道:“做腊肠里面有的是门道,我家每年都认准老手艺。这边老板手工绞的香肠颗粒多,比机器做出来的口感好。”
除了手工和机器制作的差别外,江岸人还精益求精地定制肥瘦比。2分肥8分瘦的口感紧实,5分肥5分瘦的蒸出来油香四溢。
从选肉、挑肠衣,再到数月的风干晾晒。餐桌上“肥而不腻,久吃不厌”的一根腊肠,往往让长辈们从腊月牵挂到新年。
张阿姨笑着说,“孩子马上从外地回家,点菜要吃腊肠,我要好好安排一下!”
腊肉、腊鸡、腊鱼和腊肠组成腊味天团在新年组团出道。街头巷尾一道道由腊味组成的风景线,敲响了过年的锣鼓。
不同于德式香肠的快餐化,汉派腊肠是一道保存了武汉人共同记忆的乡味美食。
“要过年了我肯定要搞点腊货撒。”叔伯阿姨提上几串腊肠穿过天声街,连带着扫上几袋炸圆子、藕夹、春卷,武汉人的年就慢慢走近了。
如果说“香肠—腊肠”是近亲,那法棍与油条也称得上熟悉。
长发女郎抱着一捧金色的长椭圆柱状面食走过老汉口的街巷,油条也和法棍一样优雅。
作为法餐届的万金油,浓汤、奶酪都可以搭配配法棍,而油条则是江岸人自己的“基础款”。
一根油条从小吃到大。无论粉、面、水饺都能揪一团,扔进汤汁里吸取精华。甚至连糯米也能裹着油条吃出甜咸两种口味。
社交媒体上,山海关路的主角是牛肉粉与藕汤。但懂吃的老武汉人都知道,真正为这些汤食添彩的还得是邓记的油条。
将拎得细长的面胚滑进热好的油锅里,滋滋作响的小气泡按摩着面胚,滚出一根金黄蓬松的香软油条。
迫不及待的食客夹住一端戳进碗里,筷子按两下吸饱汤汁,“这个味道才叫正宗的武汉吃法!”
仔细观察会发现,武汉的每条早餐街上必有一家油条店的出现。
它们可能在一众五花八门的粉面店之间并不起眼,但只要老板一抄筷子,一锅金黄总被居民秒空。
每天早晨的珞珈山路上,殷姐糯米包油条门口都排着一串嗷嗷待哺的学生。
热腾的糯米包上厚实软绵的油条和配料,再沾上芝麻白糖,就成了一顿开启学习生活的早餐。吃几口幸福地直眯眼,赶紧来杯咖啡提振士气。
百搭的油条从早开始,谱写了江岸人美好生活的多种风味。
“美食替身?那必须是干煸藕丝和薯条啊!”小何是黎黄陂路下桥小7家的常客,“我们家老娘从小就跟我说这是‘武汉薯条’。”
尽管两者外貌相似,但干煸藕丝却和薯条截然相反。不配番茄酱,而是与辣椒和芹菜为伴。因此它既是下酒菜届的王者,也是学生时代不可或缺的平价零食。
如今,干煸藕丝从校门口的小摊成长为黎黄陂路上的精致小店。
在这儿特有文艺氛围里,从纸袋摇身一变,端坐在餐盘中,显露出不逊于咖啡、精酿的洋气。
接地气、懂生活的江岸人把它端上桌,与天南海北的的游客共享人间烟火气。
根根分明的藕条被炸的金黄,多嚼几下莲藕的的清香便和香料一齐在口腔中跳舞,间或夹杂着白芝麻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小时候的最爱,长大了还是最爱,绝对的经典款!”在汉派小食届,干煸藕丝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风靡多年勾勒了许多人学生时代的放学路,买上一份边吃边走回家,瞬间穿越回多年前的某天放学后。
每一样美食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这些舌尖上的美味,浓缩了武汉人的幸福。
所谓“替身”,也不过是异乡客通过熟悉的味道产生链接。交口称赞的好滋味才是真正交织共鸣的桥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