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这堂课,爱了!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在这个春风至万物生的时节,“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首场活动暨楷模文化长廊揭幕仪式在解放公园启动,“筷子婆婆”刘翠兰、“社区大当家”沈胜文、“电力特种兵”王攀三位“微光”代言人,在亭廊和水榭环绕的大自然中开讲,吸引踏青游玩的市民驻足,聆听春风里这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去年3月,“江岸之光”武汉·江岸文明空间在三阳路地铁站启幕,20位(组)江岸平凡英雄亮相,从“群众事无小事”的精神共振,到“爱流动起来,大家会更好”的能量传递,引导居民群众向上向善,让学习榜样、争做榜样蔚然成风。一年来,“江岸之光”系列活动唤起无数江岸人的情感共鸣,大家共同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作为新推出的“江岸之光”系列活动之一,“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将每期邀请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微光”代言人走到“我们”身边,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大道理”化为“小故事”,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经历,沉浸式、现场式开展思政教育,引领百万江岸人回答时代之问,书写人生华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岸篇章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文化引领。

“我们江岸区有108万人,我只是108万分之一,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很感动。”

“群众喊我‘沈当家’,这是给我的最高荣誉。‘社区无小事’,我想用实际行动把‘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大字扛起来。”

“无论什么职业,哪种岗位,我要以我的奋斗,筑梦我的青春。奋力追光,必将光芒万丈!”

——江岸“微光”代言人

首场“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上,刘翠兰、沈胜文、王攀三位“微光”代言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娓娓道来的故事在春风里散播开来,让讲述的人和听见的人都自带光芒。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谁来讲?江岸把“讲台”给了我们身边闪耀着微光的平凡英雄,在他们的讲述中,用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点点星光,汇聚成炬,传递着江岸人的温暖和幸福。

微光之所以成炬,是因为内心小小的善念被付诸行动。刘翠兰是大智街道泰宁社区居民、江岸区最美志愿者。75岁的她为了改善小区环境,始终保持一个好习惯,每次出门都会随身带一双筷子,看到垃圾就夹起来扔进垃圾桶,这一坚持,就是15年,大家亲切地称她为“筷子婆婆”。

微光之所以成炬,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汇聚成大爱。沈胜文是区公安分局百步亭派出所三级高级警长,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他自称“木头警”,“因为木头是实心的,我要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这位“社区大当家”把家搬到百步亭社区,24小时接待报警、受理求助。居民信任他,甚至把家门密码、钥匙都交给他保管一份——他俨然成了居民们的家人。

微光之所以成炬,是因为在不懈地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王攀是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工程师,第八批武汉市岗位学雷锋标兵。从清华校园到“爬铁塔”“跑工地”,他扎根输电运检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6年多巡视输电线路超过1万公里,发现缺陷隐患300多处,完成带电作业近百次,并锐意创新,在奋斗中逐梦青春,守护万家灯火。

微光之所以成炬,是因为激发了万千江岸人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江岸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一大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4人、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人、“中国好人”15人、“荆楚楷模”21人、“武汉楷模”18人,市级以上先进典型数量居于全市前列——他们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向上向善的先锋旗帜,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将陆续走上“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讲台,用一束束平凡而独特的光芒,引领市民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让学习“榜样之光”、争做“榜样之光”的文明新风尚,在江岸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开花结果。

“没有想到,思政课还可以在公园里上!”

“这和我印象中的思政课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场感人的分享会,真的很爱!”

“解放公园的春日风景很美,江岸的微光故事很动人。” 

——“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听众

三月春和景明,当思政之光邂逅“江岸之光”,传统课堂在春风里焕发新光彩。解放公园里这堂思政课的精彩片段在朋友圈里刷起了屏,而临湖而立的“江岸之光·楷模文化长廊”则成为市民来解放公园游玩时的惊喜相遇。

“江岸之光·楷模文化长廊”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园林局、江岸区委宣传部共同打造,在具有地标性、人流量大的解放公园梨园春晓长廊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18组近年来在江岸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他们有扎根社区,与居民心贴心的“小巷总理”——王波;有心系患者,续写上医之境的“小处方”医生——王争艳;有培根铸魂,引领学生成长的“网红”思政课教师——吴又存;有德艺双馨,创造生命奇迹的“暖男医生”——曾凌空……

“了不起,我们江岸有这么多楷模人物!今天带着孩子来解放公园晨练,在楷模文化长廊看了很久,触动很多。”居民胡先生说道,他的儿子胡添添今年12岁,是武汉市育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孩子看了榜样事迹后动情地说:“我也想成为了不起的人!”

驻足观看的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游客。“在长廊休息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这里展示的故事,很细腻也很暖心,这样的形式挺好的。”游客周先生是长沙人,他和女友一起来拍摄照片,意外“偶遇”楷模文化长廊,十分惊喜。

来自江岸区大智街道的刘女士尤为激动,“这不是‘筷子婆婆’嘛,我认识呢,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她和家人一起在长廊中与各位楷模人物展板合影,“很骄傲!在风景优美的公园里设置楷模文化长廊,展示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可亲可敬、可感可学的人,值得点赞。”

思政课的春风吹过公园,宛如家人朋友围坐身边,细细说来慢慢听,故事里都是动人细腻的情意。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曾这样描述:“公园,在中国是供人休息、漫步、啜茗、闲谈、沉思、觅句的地方。”带着这样对生活的热爱,邂逅那些微光闪耀的故事,总会令人心生温暖,积攒能量。

“哪怕你有一点光,最后微小的光集中在一起,就是很亮的光,可以照亮这个世界的路。”

“看着长廊上自己的照片,顿时萌发出强烈的使命感。愿我们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我的工作就是守护‘光’。成为江岸百万分之一的微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江岸“微光”代言人

在首场“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活动现场,“筷子婆婆”刘翠兰介绍,她最欣慰的是自己的行为感染了很多人。“今年过年前后下了蛮大的雪,楼栋前面都走不了,路都被冰封住了。我拿着铲子一点一点慢慢铲除冰雪,有的邻居看到了,也自己拿着工具和我一起弄,后来人就越来越多了,大家都一起动手帮忙,冰雪很快就铲除干净,道路也通畅了。”刘翠兰感慨地说,“思政的语言有时候是无声的,奉献自己,影响他人,好人好事就多了,就聚沙成塔了。”

“思政课是前行的光。思政课的传播,更应该体现在行动与传承里。”在王攀心中,自己只是在他人光芒的照亮下,去散发自己的微光,“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跟着师傅去巡线,他为了把每一座塔、每一档线与树木之间的距离看清楚,坚持每座塔都要巡到位。有些塔在山上,山上根本就没有路,他就在前面开路,硬是带着我把那些塔都走到了……还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优秀的师傅,他们敬业的精神感染着我,对我在基层坚守有着相当大的鼓舞作用。”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的意义在于入耳、入脑,更在于入心、入行,引领百万江岸人树立起正确的信仰信念,并融入自己的言行,擦亮精神富有的亮丽底色。

“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系列活动未来将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开门讲思政,把思想引导的主阵地扩展到公园景区、红色场馆、文化街区、科创园区等群众身边场所,在科技工作者日、开学季、国庆节等节点,邀请先进典型、思政教师、科技工作者、红色传讲人等,面向居民群众、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开展思政教育。

与此同时,江岸区还将聚力思政队伍的建设。注重发挥群众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召开思政工作座谈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从群众中精心选拔骨干力量,发挥“两长四员”、社区能人、群众代表作用,纳入全区思政工作队伍,用群众语言讲群众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建好江岸“思政先锋队”,不断挖掘遴选各街道各单位在思想文化、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等各领域会干能说的优秀理论宣讲人、红色传讲人、政策主讲人,广泛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把“大道理”讲深、讲活、讲透,让居民群众有参与、听得进。“江岸之光·我们的思政课”将继续化抽象道理为形象故事、宏大主题为身边素材、政策讲解为家常话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不断凝聚建设“汉口之心、美好江岸”的思想共识和奋进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