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在160年前,清政府为了抵御太平天国的进攻,兴修了一座与街道同宽的城门——通济门,这也是一元路第一个正式的由来。

1895年,通济门边的一片空地被辟为马路,取名“奥古斯塔街”,俗称“皓街”。到1926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将这条直通一号码头的道路更名为“一元路”,后又几经更名,至1972年复名“一元路”,时至今日,这条路的历史已过百年。

不长的一元路,处处可以探寻到汉口近现代的时光缩影。

如今的一元路,历经改造,重焕新生,人行道翻新进一步拓宽、慢行空间增多,围墙样式经过整合,老汉口人的历史体验感增强。

  美最时洋行汉口分公司旧址(鲍公馆)

在一元路与胜利街拐角处,有一幢红瓦黄墙的建筑,是美最时洋行汉口分公司旧址。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代表、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被安排居住于此,无数的政要名人前来拜访,因此这座建筑也被称为“鲍公馆”。

它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欧式建筑风格,半圆形、门洞形、长方形的窗户,屋顶还有两座塔楼。光影照射下,有人在百年老建筑前拍婚纱照,有人在斑驳的树影下漫步。

  原江汉关监督公署、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大楼

“鲍公馆”对面就是原江汉关监督公署、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大楼。始建于1905年,属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对近现代建筑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该旧址1959年底开始筹建为武汉市档案馆,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四批“武汉城市地标”建筑,2019年武汉市档案馆搬迁。但这座藤蔓绕墙的老房子仍以它厚重的历史积淀引得无数人侧目,现在,让我们一起期待它的新生~

66岁的肖会平婆婆说:“我就住在一元路上,吃完饭喜欢在一元路上遛弯,老档案馆门口那条路现在修得很好,道路铺平了,人行道加宽了,重新规划后也不乱停车了,人车分流我们遛弯儿也安心,看着一元路的变化我觉得自己也越活越年轻了。”

  浸安教会学校旧址

曾经的浸安教会学校(烈士遗孤的保育院),80年代,经历两校合并(一元路小学、江岸区红领巾小学),百年的积蓄和发展,成就了如今的一元路小学。

一元路小学教师钟勤说:“我就是从一元路小学毕业,现在又回到一元路小学当老师,一元路小学变化很大,前段时间还进行了修缮翻新,门头修葺一新,进出校门口的空间变大了,还专门设置了家长等候区,学生上下学更加安全,老年人接送孩子也多了一份保障。”

  武汉防汛纪念碑

新中国的建立后,一元路迎来了新的时代,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了长江特大洪水,一元路江边的大堤上,竖立起了武汉地标——武汉防汛纪念碑。

  武汉市政府礼堂

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是武汉市政府礼堂,三层水泥框架结构,左右对称布局,中部凸起,两侧设有晒台,正立面入口处门廊向外凸出,四根高大圆柱并列而立,直抵二层,三扇半圆形大拱门位于柱后,整体建筑庄严典雅,精美而大气。

坤厚里 图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中间,有一处百年里份——坤厚里,内有73个门牌,面积8360平方米,它的名字源于“和记洋行”(和记蛋厂)的杨坤山和黄厚卿,将其二人名字各取一字来命名。

解放前,坤厚里类似于现在的联排别墅;解放后,住房紧张,对坤厚里进行了重新分配,一栋住宅中居住了多户人家,坤厚里已从建造之初的高档小区变为“杂院式”的居住区。

如今包括坤厚里在内的历史街区改造,已意向引入设计精品酒店、创意设计工坊、国际设计与创新学院、武汉年轻力中心、当代沉浸式体验剧场等生态,无数人期待里份文化注入新梦想后崭新回归。

在时间的打磨下

一元路上的一切都巧妙融合

红瓦砖墙背后是老武汉人

最原汁原味的生活

鲜活的一元路

正朝着“万象更新”稳步前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