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巷•千家文”
江岸区阅读故事
征集活动启动以来
江岸区的8位代言人
发起“阅读征集令”
邀请你分享阅读故事
让我们一起探访其中两位代言人,揭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军、武汉七一华源中学的师生在百年巷里与阅读的故事。
将传统文化融入笔尖
书法才更有气韵
王军
“江岸书声朗朗百年巷,城区画卷笔笔千字文。”在江岸区解放公园路的郁之书法工作室内,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王军正在为本次活动作对联,他是本次“阅读征集令”发起人之一,推荐的书籍是《唐诗三百首》。
王军认为,写字讲究意形结合,学习唐诗宋词,体会古人气韵,写出的字才有“意”,临摹古人书贴,写出的字才有“形”。“意形结合才是好书法。”他初学书法时,从碑帖开始临摹,待学有所成,才明白最难把握的是字意。
感悟字意非一日之功,需累积,需从阅读古文诗词中,体会古人的思想境地。
王军除了是一名书法家,也是一名教师。近年来,他致力于书法教育工作,将工作室一半的空间作为教室,教学生练习书法,感悟传统文化。教室里的书架上,《赵孟頫洛神赋》《翁志飞实临解析颜勤礼碑》《中国代表性书法作品》《多宝塔碑》等字帖都在最显眼,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教室内还挂着不少王军学生的作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幅漂亮的毛笔书法作品就出自他的学生王子文之手。“孩子们来到我的课堂时,我不仅要教他们练字,也会要求他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学生有一定积累后,我还会带着他们读宋词、元曲,以积累文化素养。”王军说,将传统文化融入笔尖,书法才更有气韵。
30分钟午间分享
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中成长
刘艳俊
武汉七一华源中学教师刘艳俊,也是本次“阅读征集令”发起人之一。她推荐的书籍是雷夫·艾斯奎斯编著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书中传递出来的理念是,成功无捷径,须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2009年到如今,这本书她读了20多年,她从书中总结一句话:爱是教育的根本,信任是地基。
1979年至1985年,刘艳俊在武汉市第六中学读书。她表示,六中有组织名著分享会的传统,“周日晚上阶梯教室里都有讲座,语文老师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值得读的书籍,每次都是座无虚席。”刘艳俊不是住校生,但每周日会赶到学校抢座位,听讲座,慢慢地,她认识了雪莱、冰心、泰戈尔等诗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后,对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烈。
午间分享会
刘艳俊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分享学生喜欢的书籍。午间分享会从12时40分开始,13时10分结束,已经坚持了25年。“学生、家长的反馈很不错,学校的读书氛围也很浓厚,教室里、操场上、校图书馆内常能看见学生抱着一本书在读。”刘艳俊说,我想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中成长。
除了刘艳俊推荐的书籍外,她的学生也向大家推荐了几本好书。学生许童童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在书上作批注,遇到好的句子也会摘抄下来,以便反复阅读,感悟汉字的美妙。
学生许童童
“这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读的书,讲述了青铜和葵花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的故事,很感人,也教导我们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
学生黎承仡
“我能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比如孙少平,他历经挫折却从不放弃,出身贫寒却绝不自卑,他通过阅读丰富知识,追求自由的灵魂和开阔眼界。读他的故事,正能量满满,每每低谷时,想到他,就觉得没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江岸是一个拥有浓厚书香氛围的城区,我在书香的浸润中长大,不知不觉培养了阅读兴趣。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下课都是抢着去新华书店借书,担心去晚了,喜爱的书就被买走了。”刘艳俊说,当代人阅读环境越来越好,城市书房遍布各个角落,书店里还有茶饮,也有座位,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很方便,希望大家能多读点书,积累文化素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