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百人百年 红色足迹”巡回展第五期来啦!

前  言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

江岸区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城区,革命历史悠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江岸发生,一大批历史人物在江岸留下印迹。1927年,中共中央多个机关迁驻江岸,中华全国总工会暨湖北省总工会亦设在江岸。1937年,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新四军军部等在江岸相继建立;江岸地区两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工作的重地,许多重大决定在这里作出,许多重要文献在这里诞生。本次展览选取在江岸区学习、生活、战斗过的100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先烈、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和国际友人,进行宣传展示。他们的革命业绩和崇高精神,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也为武汉和江岸的历史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军队高级将领

41  傅秋涛

傅秋涛(1907—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省平江县人。1925年参加雇农工会,1927年参加平江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长期在湘鄂赣苏区从事革命斗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前往汉口协助项英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组成新四军。后担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皖南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7师副师长等职务。

地方党的各级组织负责人

42  黄负生

黄负生(1891—1922),原名黄凤清,湖北武汉人,祖籍安徽休宁。1917年,他与恽代英等发起成立武汉地区第一个进步社团——互助社,积极投身爱国运动。1921年入党。

为了更好地领导工人运动,黄负生积极推动成立工人运动领导机关。1921年10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成立,黄负生积极参与分部工作,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4月7日,黄负生因病在武汉去世。

43  郑凯卿

郑凯卿(1888—1966),湖北江夏青山铁铺岭郑家力山人。郑凯卿是1920年9月加入党的早期组织的武昌文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校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

郑凯卿入党后,一边跟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根据组织安排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参与组织了1921年12月的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还与林育南、施洋等组织成立了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工会,由于组织得力、工人齐心,罢工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1922年7月,中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组织——武汉工团联合会成立,郑凯卿任组织部秘书。1923年初参与组织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斗争。二七惨案后,为躲避军阀迫害,他潜回家乡避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组织安排在武昌大东门合作摊亭工作,1959年退休,1966年11月15日病逝于潜江。

44  赵子健

赵子健(1895—1950),名人骥,湖北红安人。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受新思潮影响。1920年初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即在武汉中学任教。同年秋参加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会议,同年11月加入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按照武汉共产党支部工作计划,与包惠僧同往长江机器制造厂调查工人状况,并撰写调查报告。

1921年冬去郑州铁路扶轮学校任教,参与发动铁路工人成立郑州工人俱乐部。1923年初,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后,就读于武昌师范大学社会学系。1925年毕业后去河南信阳第三师范、天津扶轮学校任教。

1927年春在汉口中学任教,并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课。1950年春在红安去世。

45  李书渠

李书渠(1901—1976),字伯刚,湖北天门人。1919年毕业于武昌勺庭中学。五四运动前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社团互助会、健学会的活动分子。1920年11月参加发起成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由包惠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初夏以后,任中共武汉地委兼区委宣传委员,武汉工团联合会、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曾参与领导汉口英美烟厂罢工斗争。与此同时,还担任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社会教育委员长、武昌地委候补委员,主编《武汉星期评论》。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期间,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负责联络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1976年在武汉病逝。

46  吴德峰

吴德峰(1896—1976),湖北省保康县石磐岭人。原名吴士崇,字德峰。1914年2月至1918年2月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和董必武有师生之谊,参加并组织发动学潮。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1924年9月被选为中共武汉地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925年2月根据党的决定开办崇实中学,自任校长,并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实社”,担任主任干事,团结教育和培养青年参加革命斗争。期间曾领导主持武汉各社团举行沪汉粤案死难烈士同胞追悼大会、汉口惨案周月纪念等革命活动。1926年5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代理军委书记。1927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军委常委、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47  刘昌群

刘昌群(1902—1948),湖北黄陂人,家住武昌,1922年春末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4月,刘昌群任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4月至7月任青年团委员长兼劳工运动委员会委员长(至同年12月),不久兼任《全民通信》《反响》等刊物编辑。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随共青团中央到武汉。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团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同年6月至1928年1月任青年团湖北省委书记。1927年10月参加中共长江局常委会工作。同年11月至1928年6月任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党报委员会委员。1927年11月至12月任湖北省委委员。1928年春奉调上海到共青团中央工作。

48  李子芬

李子芬(1902—1936),又名李泽萍、李次芬,化名孙济夫,孙子芬,湖北黄梅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共青团湖北省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子芬任组织部长兼汉口市团委书记,经常深入到工厂、学校,向青年工人和学生宣传革命,发展团的组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根据党的指示,组织武汉青年学生在街头巷尾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防止敌对分子破坏。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与杨善南、陆定一以共青团中央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随党中央到上海,担任团中央局组织部长。

49  许之桢 

许之桢(1898—1964),湖南省汉寿县人,又名许豪。

1919年毕业于长沙甲种工业学校。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反帝运动。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干部的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2月从苏联回国,任中共武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同年9月至1926年5月任中共武汉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主任、汉冶萍工会委员长。他发动工人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30%等项要求,经过多次面对面的谈判斗争,迫使资方答应工人条件。1926年5月至8月任中共湖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和汉口地委书记。同年10月至1927年7月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运动讲习所所长。

50  李震瀛

李震瀛(1900—1937),又名李宝森、李泊之,化名震因、振因。天津人。早年就读于南开中学,与周恩来等组织进步活动。1921年秋到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被派到上海,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兼《劳动周刊》编辑。1923年初参与领导筹备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2月6日在汉口江岸万人大会发表演讲,号召铁路工人反抗北洋军阀的压迫。二七惨案后受到军阀通缉,在中共北平区委做工运工作。

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6月被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任中共湖北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出席八七会议。1930年7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任委员负责工会工作。1937年病逝于天津家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